七月河蟹养殖事项之底质改良篇
水体是河蟹生长、生存和生活的环境,而水环境的好坏是由池塘底质所决定的,因此有良好的底质环境才能养好水有好的产量,养殖户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。
1.底质发黑发臭
塘底发黑发臭,主要是因为塘底长期处于厌氧环境,污染物代谢转化不完全而形成的。
预防方法:
①底层冲气,促进有益菌的繁殖。
②采取定点及少量多餐的投饵方式,避免残饵的形成。
③定向培养有益藻类,用有益藻类养剂氨基肥肽或丰藻碧水安+碧水源代替普通有机肥。
④定期使用底安康或底速安等氧化类物质改底,以提高底泥通透性,改善底层溶氧状态。
⑤防止盲目用药,改用降解型底质改良剂底安康、晴雨底立安代替吸性底质改良剂。
解决方法:
①第一天用碧水源+应激灵全池均匀泼洒,解毒抗应激;
②第二天用底安康+晴雨底立安净化池底;
③第三天用多肽活菌王+氨基肥肽调护水色,同时内服免疫强钙硬壳宝+生长快乐+茵胆平肝宝增强河蟹抵抗力。
2.底质发霉出现白色絮状物
出现此种状况的原因是高温季节底质恶化,大量残余饵料在池底变质。
解决方法:
用底安康对底质进行改良,然后用EM6强生原液、生态活水素对水质进行调节。
3.底质板结
底泥板结,使其和水体间的物质交换停滞,造成河蟹塘肥水困难。
解决方法:
这种情况下,在施用肥料后可能暂时将水色培养起来,但维持时间不久,所以最好在施用氨基肥肽后,第二天使用多肽活菌王或将肥料与多肽活菌王混合浸泡1-2小时后使用,这样有利于活化底泥,维持水色,尽量不用化肥。
4.底质的常规养护
每7-10天使用晴雨底立安、底安康、底改先锋进行改底。在使用底改产品来改良底质时,如果搭配解毒产品效果更佳,即先使用碧水源、绿水排毒爽或氨基金解霸2小时后再使用底改产品。
高效养殖河蟹的六个技术要点
河蟹养殖如要形成一条高产量、高规格、低成本无公害的养殖路子,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
一、池塘进行标准化的改造,蟹池的规格一般在20—30亩左右;池埂埂面宽2—3米,坡比为1.5—2.5,清除蟹池过多的淤泥。每亩用200公斤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。
二、种植复合型水草,水草有伊乐藻,苦草,轮叶黑藻等。保持水草覆盖率在58%左右:每亩螺蛳500公斤,同时根据蟹池内螺蛳实际数量,7月—8月再补放一次,亩放100公斤左右。
三、把好苗种质量关。做到品种纯正,规格整齐,行动敏捷,体表完整,选长江系的优质蟹种。亩放量达1500只,合理混养青虾及套养鳜鱼。
四、把好水质水位的调控关,根据池塘前、中、后期的水质情况、定期不定期加注新水或换水,保持水质的肥、活、爽、清和较高的溶氧,透明度一般在40厘米左右,PH值控制在7.0—8.5之间;溶氧量稳定在5毫克/升以上。每隔10—15天亩田新鲜生石灰10—15公斤全池泼洒一次,增加池塘自净能力,协调池塘生态环境,有利于河蟹脱壳生长。
五、把好科学投喂关,注意营养均衡,以小鱼、自制颗粒及玉米饲料为主,采取“两头精、中间青、精粗结合,荤素搭配”的科学方法,投饵做到“四看”“四定”的原则。
六、把好病害防治的关,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,遵循“以防为主,防治结合”的原则,定期外用含氯含碘制剂等水体消毒剂和生物制剂,高温季节用“甲壳净”“纤虫净”等杀虫剂全池泼洒,交替使用,每月在饵料中添加大蒜素制成药饵,连续投喂3—5天,通过外用内服可有效防止蟹病的发生。
大闸蟹养殖池塘中水草的移植与栽培技术
水草在养蟹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,如何增殖养蟹池中的水草是养蟹 农户十分关心的一件事。为了创造人工养殖河蟹的自然环境,人为模拟自然 生态,增加河蟹对池塘环境的适应性,移植与栽培水草便成为池塘养蟹的一 项重要内容。
首先,在选定养蟹池的基础上,进行清塘消毒。
其次,根据河蟹对水草利用的优越性,确定移植水草的种类和数量,一 般以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为主,浮叶和漂浮植物为辅。即深水处为沉水植物 及一部分浮叶植物,浅水区为挺水植物。
三、根据河蟹食性,移植水草,从人工养蟹中投喂的苦草、轮叶黑藻、 细金鱼藻是河蟹爱吃的种类,可以多移植,其它品种水草适当少移植,起到 调节互补作用,对改善池塘水质,增加水中溶氧,提高水体透明度有很好作 用。
四、移植方法,有三种:
1、在冬季河湖干涸的底部将预先选定的苦草、轮叶黑藻等,用鳅铲取 底土和根运到养蟹池内,放到深水区用土埋好,防止将水草根冻死,春夏之 交自动生长起来。
2、轮叶黑藻根系发达,每株长短不一,有很多茎节均能发根生长,春 夏之交采集整株水草,用湿粘土包根或包茎节捏成团,投入蟹池中,栽培一 次后便可每年生长。移植苦草必须将根刨起,用泥土包根捏成团投入蟹池中。
3、每年8月下旬,采集水草种子。苦草于6月份开花,果实结于细长 的柄上,呈线形。轮叶黑藻也在6月份开花,8月下旬果实成熟,种子两端 有尖刺,连同水草采集晒干,揉碎后于第二年春播撒,使其自然生长。
五、适当移植一些荇菜、莼菜或菱角之类的浮叶植物,这些植物根系发 达,生命力特强,但不可移植太多,覆盖水面,以免影响水对空气的复氧。
六、浅水区多栽培一些挺水植物,如蒲草、芦苇、茭瓜等,这些植物容易栽培,成活率很高。对改善河蟹生活、水质环境有很好效果。
养蟹池内移植与栽培的水草,任其自然生长,一般不施粪肥,可适当施点化肥。通过水草吸收水中氨氮,淡化水的肥度,增加水中溶氧和透明度,满足 河蟹生长发育需要,促进生长。这样,对河蟹的肉味品质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。
大闸蟹养殖之蟹种放养技术要点
蟹种放养是成蟹养殖的第一道工序,选择品种纯正、体质健壮、规格适宜的蟹种科学放养,是养蟹成败和效益高低的关键。放养蟹种应掌握以下技术要点。
1、做好放养前的准备:蟹种放养前要抽干池水,让池底经日晒或冰冻一段时间,修整好池埂、圩堤和防逃设备,用生石灰、茶粕等彻底消毒,移栽芦苇、蒿草、伊乐藻、苦草、轮叶黑藻、水花生等水生植物,同时投放一定数量的鲜活螺蛳。为防止蟹种摄食水草嫩芽,可事先用密眼网围拦占蟹池总面积10%左右的地方,让蟹种暂养一段时间,然后拆除网围,使蟹进入生态环境较好的大水面中生长育肥。
2、注意选购蟹种质量:蟹种有用天然苗和人工繁殖苗培育之分,还有长江水系、辽河水系、瓯江水系之别。目前养殖效果最好的是长江天然苗培育的蟹种,但数量极少。一般用以长江水系亲蟹模拟天然条件繁殖的蟹苗培育的蟹种,但选购时要注意识别,防止以假乱真以次充好。最好自育蟹种或购买本地健康的蟹种,避免长途调运外地来路不明或“带病”蟹种养殖。同时,要鉴别性早熟蟹种。所购蟹种既要品种纯正,又要规格合适、肢体完整、爬行活跃、体质健康、无病无伤。
3、掌握放养规格和密度:为了提高商品蟹的规格和养殖效益,最好选择上年培育的每1kg80~160只的“扣蟹”放养。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条件、养殖模式和饲养管理措施灵活掌握,原则是宜衡不宜密,精养的每667m2不应超过1200只,最好在700只左右,混养和粗养的一般每667m2放养200~600只。
4、重视科学的放养方法:蟹种运输:运输时间越短越好,最好在12小时以内,蟹种用网袋或蟹苗箱盛放,运输途中防止挤压和失水。放养时间:宜早不宜迟,一般在水温10℃左右时进行。浸水处理:经运输的蟹种放养前应在水中浸泡2~3分钟取出,如此反复2~3次,让蟹的鳃吸足水份。蟹种消毒:为防止蟹种带入寄生虫和病菌,经浸水处理后放入配置好的药液(每1kg水用高锰酸钾50mg、或呋喃西林1~2mg、或喹乙醇6~8mg)中,浸泡消毒3~5分钟,然后让其自行爬入养殖水域。
大闸蟹养殖之五种大闸蟹捕捞方法介绍
入冬以后至次年3月份是蟹种捕捉和放养的季节。蟹种个体小、甲壳软,捕捉比较困难,又容易受伤,捕捉方法一定要得当,否则直接影响蟹种培育效果和日后成蟹养殖成活率。
抄网抄捕。在蟹种培育池中一簇一簇地布上水花生、水葫芦等水生植物,天暖时将蟹喜食的小杂鱼和螺、蚌肉等撒在上面,引诱蟹种在水草上觅食和栖息,再用带兜的抄网从水生植物底部向上轻轻捞起并抖动,漂去水生植物,捕起网兜中的蟹种。
冲水聚捕。白天放干培育池中的水,将进水口处垫高并铺上塑料薄膜,薄膜周围用泥压实。晚上由进水口向池中灌水,水沿薄膜四周流入池中,形成微流水,利用蟹种溯水习性聚集蟹种,在薄膜上人工捉蟹。如果配以灯光,效果更好。
工具张捕。在蟹种培育池中安设地笼、甩笼等工具。这些工具有倒须,蟹种能进不能出。此法适合在水温较高,蟹活动较活跃时进行。工具宜安设在蟹种经常吃食、活动的地方,每天取蟹2-3次。
搭巢诱捕。培育池水深时,可以用棉花秆、柴草等扎成小捆放入池中,隔日提起,将幼蟹抖落在大桶或船舱中捕捉。也可以白天将池水抽去,用石棉瓦、草包等搭建人工蟹巢,晚上加水淹没,将蟹种诱入其中,次日再抽去水,快速掀开蟹巢捕捉。
人工挖捕。一般在池中蟹种大部分被捕获后进行人工挖捕,捕捉钻入洞中的蟹种。多用竹篾或小铁锹挖洞,操作要细心,以防损伤幼蟹。挖出的蟹种要立即冲洗,以免被呛伤。